首页 > 【山东成人高考】复习资料专升本语文 > 浏览文章

【山东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精讲班-风波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05日



风波

 

五十四  风波

鲁迅

一、作家简介

鲁迅(1881.9.25—1936.10.19),我国的一位大文豪,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山,后又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02年赴日本留学。1920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任教,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任教,为抗议国民党右派发动·一五反革命事变,愤而辞职。192710月到上海定居,19361019,因积劳成疾,在上海与世长辞。

鲁迅一生创作了大量杂文,近700篇,130多万字。他的杂文是与敌人进行战斗的匕首投枪,是高度的思想性与完美的艺术性相结合的典范。鲁迅一生文学创作近400万字,翻译500多万字,古籍整理60多万字。主要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且介亭杂文》,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二、背景简介

小说写于192085日,最初发表于19209月《新青年》月刊第八卷第一号。

作品以1917年张勋复辟为历史背景。张勋,北洋军阀,原为清朝军官。辛亥革命后,他和属下的官兵仍坚持留辫,继续效忠清王朝,被称为辫子军19176月,张勋率兵入京。71日,与康有为等人扶持溥仪复辟。这也就是小说中所说的皇帝坐了龙庭事件。事件发生时,正在北京教育部任职的鲁迅,于73日愤然辞职,以示抗议。这场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复辟闹剧,在举国上下的纷纷声讨之下,只延续了12天(71日至712)就匆匆结束,并很快为人们所淡忘。但鲁迅却由此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入地思考,小说《风波》正是他在这一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创作完成的,充分体现了他对辛亥革命不彻底性的清醒认识。

 

三、结构分析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就会长出辫子来么”),写北京张勋复辟(1917.7.1.~12.)的政治风波,传到江南农村中引起人民内部擦出火花式的风波,这是表现辫子风波的起因和开端。

第二部分(从“太阳收进了他最末的光线了”——“书上一条一条写着。入娘的!”),写辫子风波的发展和高潮。

第三部分(从“第二日清晨”——“我想,不坐了吧”),写辫子风波的结局。

第四层从“现在的七斤”——“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是尾声,写风波过后,一切依然如故。

 

四、人物性格分析

1、七斤:

他是辫子风波的主角,他的身份,经历与一般农民有所不同,不捏锄头柄,只是帮人撑船,几乎每天进城眼界宽些,因而比别人多知道一些事,在村人里面“的确已经是一名出场的人物了”可是这样一个有条件多接触外部世界,有机会多接近新事物的人,在辛亥革命过程中,只是在城里勉强被人剪了头发,头发短了,见识却未长,他所知道的时事仅仅局限于“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下一个夜叉”而已一旦听说“皇帝坐了龙庭”“皇帝要辩子”便惶惶不可终日,守着门槛坐着发呆,头脑中一片混乱,他根本无法认清形势,根本不能整理思绪,他仍然是一个愚昧无知,不觉悟的农民形象。见识稍多的七斤尚且如此,一般农民也决不会有高于七斤的觉悟程度的。这一形象无疑表明辛亥革命未能使农民觉醒。

2、赵七爷

他不仅是个酒店主,还是个“三十里方园以内的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有“遗老人的臭陈”显然他代表着封建统治阶级在农村的势力与基础。革命的影响只是使他把辩子盘到了头顶上。辛亥革命不仅没能使农民觉悟,甚至连农村的封建势力都少有触动。虽然赵七爷暂时有所收敛,一旦“皇帝坐了龙庭”的消息传来便立即放下辩子,穿上“于他有庆,于他的仇家有殃”的竹布长衫,跳将出来,选复辟舆论,恐吓人们,他的所谓学问,只能作维护封建统治之用,本质上是个顽固守旧,投机、不学无术的封建遗老。

3、七斤嫂:

因循守旧,落后无知且粗野泼辣的农村妇女。

4.八一嫂:

热心善良,然而在风波中却受孤立。

5.九斤老太:

九斤老太有一句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非常形象地表现了这个年老无知的农村妇女的心理,她是一个极其守旧,看不惯任何新事物而整天唠唠叨叨的老一代农民形象。

 

五、作品中人物对话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作用

小说中辩子风波的发生发展,甚至平息,都是在人物对话过程中构成的,对话描写是这篇小说的重要艺术手段,人物对话不仅推动了作品情节的发展,而且展示了人物的思想性格,显现出作品的主题。

如一、三部分的末尾,各有一段七斤与七斤嫂之是关于皇帝是否坐龙庭的对话,既展示了风波的发展与平息,又使我们看到了两个愚昧无知的农民形象,同时还说明了张勋复辟与辩子风波的关系,两者都仅是一体骚动,农民仍蒙昧无知未觉悟。这种简洁生动的对话显然刻画了人物,揭示了主题。

 

环境描写对烘托主题的作用

 

六、环境描写对烘托主题的作用

共四处自然环境描写。

①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的收了他通黄的光线了。……“无思无虑,这真是田家乐呵!”

小说的开头描绘了江浙一带农民纳凉吃晚饭的场景,无论是乌柏树叶、小桌矮凳、大芭蕉扇,还是乌黑的蒸干饭,松花黄的米饭,都洋溢着江南农村的生活气息,为“风波”提供了真实可信的物定环境,表现了一种因循守旧的传统生活方式。

②太阳收尽了他最末的光线了,水面暗暗地回复过凉气来;……

渲染了一种暗淡的气氛,是风波到来和发展的一种暗示。

③第二日清晨,七斤依旧从鲁镇撑航船进城,……

这幅晚归图,为暗淡的气氛添了一抹亮色,预示着风波的结束。

④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

小说的结尾又描写了这一村落有过一场风波之后的情景,又恢复了江南农村夏日黄昏土场上,纳凉吃饭时恬静平和的气氛,说明了辫子风波过去之后,一切又恢复了原样。中国农村并没有发生真的根本的变革。封建势力还会卷土重来,类似的风波还会继续上演,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七、小说中的细节描写

作者在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与个性方面所作的细节描写很富特色。

例如九斤老太的一句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反映了她的守旧;

赵七爷的一件竹布长衫,在穿与不穿中,便能极喜或极忧;他的一条辫子的盘与放,使这个封建遗老的复古,投机心理暴露无遗;

七斤口里含一根湘妃竹长烟管时的不同神态,有时表达了他的骄傲,有时又显出他的忧愁;

而七斤嫂骂人时手里挥着一双筷子,生动地体现了她粗野泼辣的性格。

诸如此类的种种细节细节都很简练,并且符合人物身份颇具生活气息,富有表现力。

 

八、重点段落分析

结尾一段:

作品的结尾记叙了风波平息后的结果与影响,其一:七斤仍受到相当的尊敬这与他在风波高潮中待遇正好相反,七斤曾被认为犯皇法,并且人本能地认为七斤可能受惩罚而“觉及有些畅快”,这两种不同的情景,正说明农民对于究竟该不该剪发毫无认识,对于革命毫无所知。

其二,他们仍以传统的方式生活着,仍像九斤老太那样按照封建的旧观念平详判周围的一切,甚至六斤也已裹起小脚,继续走七斤嫂与九斤老太的老路他们的生活世代相袭,如死水一潭。

其三,这种结果暗示了辛亥革命给这村落带来的影响只是像辫子风波那样,起一阵微澜,从而启发人们思考如何变革农村、唤醒农民的重大问题。显然这一结尾,对于深化作品的主题起了重要作用。

 

九、艺术特色

1、善于以小见大的总体特点。短篇小说由于篇幅短小,所以常常需要从小处落笔,在有限的篇幅内,从看似小事、寻常现象入手,反映大的事件、大的主题。本文在这方面表现得便非常突出,作者透过江南水乡一场小小的辫子风波,反映了张勋复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由此进一步对辛亥革命进行反思,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启发农民觉悟对于中国农村变革的重要性,反映出深刻的社会主题。

2、巧妙谋篇布局的结构艺术。小说紧紧围绕辫子这一主要线索展开描写,以辫子事件辫子风波为中心,依次交代了由辫子引发的这场风波产生、发展、高潮直至平息的整个过程。风波的很快平息,显示出当时的革命在中国农村并未受到多大触动。小说开头有关水乡民俗的场面描写,与最后颇具暗示性的结尾相互呼应,更是不仅使小说结构在形式上非常完整,而且对揭示当时农村封闭、保守、停滞不前的现状,反映深刻的主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几个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典型地反映出当时农村不同人们真实的存在状态。如七斤是一个愚昧麻木、胆小怕事、缺乏觉悟的落后农民典型;赵七爷是一个顽固守旧、不学无术、装腔作势、时刻梦想复辟的封建遗老典型;七斤嫂愚昧无知而又刁蛮泼辣,八一嫂心地善良,九斤老太则是永远都不满现实、总是怀恋过去的不平的典型。

4、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

1)细节描写。小说总体上采用白描手法,通过简练的笔墨刻画人物。但有些地方也很注意细节描写的运用,作者善于抓住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写七斤为没有辫子发愁时忘却了吸烟的细节,形象刻画出他的怕事愚昧的心理;写赵七爷一会儿将辫子盘在顶上、一会儿又放下的细节,则刻画出他善于应变而又时刻不忘复辟的特点。

2)对话描写。小说中还运用了大量个性化的人物对话来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如赵七爷关于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等言论,七斤叹着气所说的我没有辫子一类话,八一嫂劝解七斤嫂的言语,七斤嫂的恨棒打人,特别是九斤老太的那句一代不如一代的口头禅,都对突出人物个性起到了传神的效果。

3)环境描写。小说开头有段江南水乡的环境描写,渐渐落山的太阳、靠边的乌桕树叶、几个花脚蚊子、农家的烟突、以及农家晚饭所用的小桌子和矮凳等,共同组成了一幅田家乐的风景图。这些描写,正表现出当时落后封闭、传统守旧的农村现状,而且与结尾相呼应,对辫子风波起到了以静衬动的作用。

4)象征手法。小说结尾多处使用了象征暗示的手法,如九斤老太仍然不平而且康健,象征着保守复旧的思想仍根深蒂固;六斤新近裹了脚,象征着封建传统的束缚仍在下一代身上继续;六斤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象征着中国社会仍在痛苦中重复着老路。这些象征手法的运用,使结尾含蓄巧妙,大大深化了作品的思想主题。

 


免费领取山东成人高考复习通关资料包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网站文章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本文地址:/zsbyw/3442.html

上一篇:【山东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精讲班-宝玉挨打

下一篇:【山东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精讲班-断魂枪